
不想写论文的理由之237:语言会塑造人。当画同人时觉察到自己的对白充斥着因果与论证时,我意识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。语言可以简练,可以客观,但不要刻意摒弃情绪,也不要不说人话,让人以为在做长难句阅读理解。我更想让语言是有节奏的,直观的,易于阅读与记忆的,如果能给人留下印象就更好了。
逻辑重要,形式也重要。
不想写论文的理由之237:语言会塑造人。当画同人时觉察到自己的对白充斥着因果与论证时,我意识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。语言可以简练,可以客观,但不要刻意摒弃情绪,也不要不说人话,让人以为在做长难句阅读理解。我更想让语言是有节奏的,直观的,易于阅读与记忆的,如果能给人留下印象就更好了。
逻辑重要,形式也重要。
我已经完全放下了,真的只想找工作。然后还是劝交……然后我又焦虑了,不知道还要在这种没意义又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事上浪费多久。说实话,如果真能交,交这种垃圾论文,不如再开个能交的题(虽然这个事情很难,导师连发了4篇的A会的人的毕设都怼)。如果真的想要硕士文凭就为了考公,不如去国外读一年还不用投论文。不舍得扔东西的不是我,他们说你小学的卷子也留着,给你孩子看……真的是已经放不下了。读研的东西我想全烧了,烧不了我烧东西总行吧。
现室友是个 00后HR。HR 全是 e 人。自从搬过来后我有点累,感觉全世界都是高精力 e 人。室友还组织单位团建打球,然后还想和我 pk Switch 上的小游戏。我说我不喜欢 pk,我认输,但也还是会偶尔玩一下。
然后就是现在真的不想玩游戏,因此越来越感受到自发的游戏乐趣、成瘾性的游戏乐趣、社交性的游戏乐趣的分界点哪里。之前 我玩游戏基本上是只有自发体验,打一会儿没看出有什么好玩的不玩了,看不懂机制不玩,体验太单一不玩。对于获取新体验占到绝大部分,导致绝大部分游戏都打不了——太单一了不玩,体验多的太累了不玩,除非很闲,燕云没打下去就是纯累的,要我不搜集地图剧情我又做不到,因为不跑图会严重削弱剧情和体验上的丰富度……
现在的自发性为0。真的什么都不想玩。但室友要和我 PK jump joes,一个只需要 2 个按键的超简单游戏,之前我打了两局就不知道为什么要玩这个所以撤了。但这次后面玩得时间长了一点后,发现这游戏是以“停不下来”为目的构建的,和短视频的思路很像。跳跃类游戏接连不断的反馈,上一局结束后给下一局初始道具,零成本重新开局,加上我的小目标是解锁完角色,所以连续重复搜刮金币4小时……对于一个人玩而言,就是一个反馈成瘾的小游戏。大概就是休闲游戏一直在干的事情……从这个角度算是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有人一直玩三消……不需要脑子,接连不断的反馈 + 做任务奖励就可以了。只是利用了非常客观的一些人脑机制……
类似的,跑酷、别踩白块(非音乐性音游)、小丑牌(大数值的刺激)、三消、三合……我觉得都算这类。在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时,还能在这种游戏上刷,确实是有道理。但也难以想象,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其实是在以一种非自发的状态打游戏的…还有星铁里的豹豹碰碰,我觉得这个小游戏设计得很好,老实说,星铁里小游戏设计得都不错,有几次模拟经营把这种带有成瘾性的反馈拉满了,从来没有坐牢的感觉,但流程太短了。然后最后留下来的联机小游戏还是三消……
然后就知道之前一些矛盾点在哪里……建筑类游戏不适合上述做反馈的思路,这类使用连接不断的反馈让人“上瘾”的机制,至少我想不到。感觉策略、解谜、放置、养成那边的体验更合适做建筑的。
还有是扫雷,这个游戏不改基础机制的话,美术音效的反馈拉满也是没成瘾性的纯策略,是否能控制局面的界线分明。
而社交性的,重点就不太在游戏上了,在人的反应上,我称为群居动物专属。本来室友天天打游戏就为了 pk,然后因为我跳了一晚上刷了记录,室友早上一开游戏感觉天塌了,在4个小时后,彻底断绝了他继续打这个游戏的动力……然后转而想 PK 其他游戏!老天,我真的会谢,我不想 pvp,我认输。
考虑给 Memo 前端加个上锁的功能(完全防不住真正想要搞破解的人,笑死)。如果把 md 本身做许多的格式化约定后,就会变得不通用了,还丑。但可以不是这样的。在小说里,已经有大量“模拟程序”的文风,他们并没有影响可读性,只是提供了相应的信息而已。
Yaml 头的问题是,视觉上与正文完全的割裂,输入太麻烦。作为元数据是个非常好的方案,对于写的人来说很痛苦,却不能很好地成为文章本体可阅读的一部分,再加上一定在开头先加这个东西,直接打断写东西的思绪。要不是 Obsidian 有模板功能我早摆烂了……现在也已经摆烂了,完全不在那边写东西。
已经想好了,大概是这样,加在最后当脚注一类的存在。
memo内容
------
lock: password
那我确实还是很多年前用博客的习惯啊……只不过已经没有了以前那样可以自己装修的博客平台,因此变成了自己手搓装修(然后一堆组件都还没写完,笑死)。诚然博客可以用于推销自己,但与其用于推销,更希望是,「很高兴认识你,回踩回踩~」
入坑 OOR 的第一首歌是残响的现场,et cetara... 今天感觉总是很难过,各种情绪憋在一起,极限压缩为一个设置了密码的巨大压缩包的 zip。想起很久很久没有听歌了,又拿这首歌出来听……但因为现在也懂了嘶吼怎么唱了,一直在注意技巧了,反而没有当初听到的感觉了……不过还是爽的,oor 的现场真是解压……
我是幸运的,可我在做的一直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不幸的事。我无法回头了。
看到一个说法。就是说套壳和写茴这个事情,其实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正在蓬勃的发展就算是作用了。大部分事情要说价值感,我觉得都没太有,在风口过后会回到没有膨胀的状态。但大家一窝蜂地凑热闹会让人觉得世界在前进。某种方面和经济的流通真是类似……本质上交易其实是守恒的,但实际又不是一种零和博弈,反而大环境感觉很重,总会有所有人都感觉经济好、所有人都感觉经济差的时候,不过是和供需有关。08 年的金融危机给人的死感,远没有现在多,这个真不是过去的记忆有美化,一个时代的心态可以从当时流行的文化作品中窥见。所有的创作者其实也是记录者,而一窝蜂凑热闹的人会构成当下的大环境的内核。
很遗憾我是无法再去相信了。这不意味着我会停止折腾和写茴,而是类似的事情做得再多也无法认为他们的价值真的存在,我其实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喜好和生活需求所做这一切,而为自己做事是既沉迷同时又觉得没有价值的。为什么是这种想法?不好意思这是天生的,大概人祖先是群居动物吧。
Opinion | I Teach Creative Writing. This Is What A.I. Is Doing to Students. - The New York Times
💬 浪漫的是人类本身,雀之前真的把 AI 当人聊天,惊异于AI的回复,久了也失望于AI的回复。而我,以上都没有,只会从各种话语的间隙感受到这个是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概率模型。注意力机制的理念几乎可以等同于人在 Ne-Ti 维度上的思考方式了,算法架构可以算做一种 DNA,但还是没有人味,因为没有人类在其他维度的数值是 0。
一个半月高强度 Claude Code 使用后感受 | OneV's Den
💬 我自己觉得
感觉现在来说,除了 M 芯片,卡笔记本电脑性能上限的不是 CPU 也不是 GPU,而是散热和噪声……
#字体 IBM Plex Mono 也好看诶。IBM Ples Sans 本来就够好看了。
另外这个 Overview ZED One Theme - Visual Studio Marketplace 写得太抽象了,草,没见过这么好笑的。
#动画
灵笼:6分。看了一下第一季,不是很喜欢,再看时发现之前姐给我看过三集。一是画风,我不太理解为什么 3D 怪兽设计都爱长得和侏罗纪再现一样再加上器官质感(早年CG角色设计书也是这么讲生物拼接,实在喜欢不起来),二是开头就全是大场面特效动作戏不走剧情,后面马克的剧情推起来还行,虽然还是俗了点,几个角色的性格和剧情都很重的商业套路化的,有点腻。
罗小黑战记2:9分。看完把1和tv又看了一遍。罗小黑还是太正常了,好久没见过动画角色的性格这么像普通生活中的正常人的了,没有吵架没有咯噔的很舒服的成年人卡通动画。然后打戏很爽很精彩,拆飞机那场戏惊到我了。笑点还是很足,维持着冷幽默的风格。剧情上相比1是要稍微弱一些的,但有的地方还是真的很好笑。
时光代理人:7.5分,在看。这种委托式单元剧会让我想起哑舍。现在感受是卖男同和女同都卖得太明显了……每一集的主题都是比较常见,但又有一些创新,有一种又套路又不套路的感觉,有时会被吸引一下,质量还算不错。这动画给我最大的感觉时找男角色参考经常看到,因为帅。
至于凡人修仙啥的我就补不了了,云开飞机也学不了,还有近年来不问三九的几篇文。半年来我对生活的感知力下降地很严重,最近靠某剧的强刺激找回了一点。但还是差得太远了。我必须工作,必须,感觉像在生活。
看到木头说写了几十个剧本了。真好啊。剧本是这样的,能写的人一直能写。如果笛子做绿蓝时不要那么急着放出全部,那么多故事是够她出一辈子的。剧本在构思出来的瞬间会让人开心,只是要花时间专门去构思,平时不编剧靠灵感一现想出绝妙剧情的事情不存在,连贯不起来。
没有生活,想看看有生活感的镜头与图。